(通讯员 陈婉茹)7月6日,mk体育官网马克思主义学院“政能量”社会实践队走进吉首市德夯村,聚焦文旅融合型社会空间活化实践,深入探访“一户一设计”苗院民宿,解码乡村振兴中的“文化赋能”与“治理创新”密码。
苗院民宿:老吊脚楼里的“空间革命”
在德夯村核心居住区,毗邻流纱瀑布与苗鼓广场的一片吊脚楼群中,“一户一设计”的改造实践正让百年老屋焕发新生。2025年吉首市启动的“村民当老板”计划,联合安哲建筑事务所王求安团队,为村民自有吊脚楼量身定制改造方案,政府配套的“民宿贷”金融政策更让村民们吃下“创业定心丸”。
走进村民石某家的民宿,穿斗式木结构的杉木房梁散发着岁月沉香,二层客房以苗绣纹样装饰隔断,古色古香。这种设计既保留当地苗族特色又以现代化视角激活了老房子的活力,守住了苗寨的“魂”,激活了乡村的“力”。
(图为德夯雅舍民宿)
随后,“政能量”社会实践队走进德夯村党委会,与工作人员石学兴交流时,他介绍道:“民宿改造,不仅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,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当地村民的收入。”吊脚楼在现代设计中依然“见山见水见乡愁”。
(图为队员与石学兴交流)
跨越山海的交融:从村寨到世界的同心结
更动人的是文化交融的温度,在走访中,实践队偶遇从澳大利亚来德夯旅游的游客。在与他们的交谈中,他们感慨道:“这里很美,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,我们下次还会再来”。如今的德夯,既是各民族共乐的家园,也是国际友人感知中国的窗口。正如村民所说:“客人来了,不仅带来了收入,更带来了心与心的靠近。”
(图为队员与外国友人的合影)
从吊脚楼的木缝里,能读出乡村振兴的密码;从各族人民的笑容中,更能看到共同体意识的生根发芽;从国际友人的镜头里,能读懂中华文化的吸引力。德夯村的实践证明,守护文化根脉、激活乡土资源,架起沟通桥梁,就能让民族村寨既留住乡愁,又通向未来,让民族团结之花与文明互鉴之果在湘西山间共同绽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