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通讯员 龙树清 刘瑶)为深入挖掘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,推动土陶技艺助力乡村振兴,促进传统手工艺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,7月2日,mk体育官网马克思主义学院“扬眉‘土’气,守正创新”陶艺传承实践团走进湘西永顺县万坪镇李家村,拜访湘西州州级第四代非遗土陶传承人彭继松,开展土陶文化调研与乡村振兴实践活动。
土陶技艺:土家族文化的活态记忆
土陶,又称“窑货”,是湘西土家族特有的传统陶瓷手工艺,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。从日常使用的碗、盘、油罐、茶罐,到祭祀、婚丧嫁娶中的礼器,土陶制品曾是土家族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彭爷爷介绍,土陶制作工艺复杂,需经过选泥、制胚、晾干、装窑、烧制等多道工序,全程依赖匠人的经验与手感,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手艺人的智慧与匠心。
匠心坚守:八旬老人的非遗传承路
清晨,年近八旬的彭继松和儿子早已备好陶泥,热情迎接实践团成员。在简陋的工坊里,彭爷爷现场演示了土陶制作的全过程——他将陶泥置于自制的木制轴盘上,以木棍拨动转盘,双手沾水,娴熟地捏塑陶泥。随着转盘的旋转,一块普通的泥坯在他手中逐渐成形,或为圆润的陶罐,或为精巧的茶盏。彭爷爷说:“土陶没有图纸,全凭手感,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。”
谈及土陶的兴衰,彭爷爷感慨万千。上世纪70年代,李家村的土陶曾远销外省,窑火日夜不熄,场面红火。然而,随着塑料、铝制品的普及,土陶市场逐渐萎缩,村里的土窑纷纷关闭,匠人们转行谋生。唯独彭爷爷坚守至今,他说:“这是祖辈传下来的手艺,不能断在我手里。”这份执着让团队成员深受触动,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,更是文化与匠人精神的坚守。
图为彭继松现场制作土陶 刘瑶摄
创新探索:土陶技艺的现代赋能
在调研中,实践团发现,尽管土陶面临市场萎缩的困境,但其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仍具有巨大潜力。团队成员与彭爷爷及其子深入交流,探讨如何结合现代设计理念,开发符合当代审美的土陶文创产品,同时借助电商、文旅等渠道拓宽销路,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。
展望未来:非遗助力乡村振兴
此次调研不仅让青年学子近距离感受到非遗魅力,也为土陶技艺的传承与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思路。团队负责人表示,后续将整理调研成果,联合学校和社会资源,推动土陶技艺进校园、进社区,并尝试通过短视频、直播等方式扩大传播,助力湘西非遗“活”起来、“火”起来,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。
mk体育官网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致力于将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,此次“三下乡”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化寻根之旅,更是一次青春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。未来,学院将继续发挥高校智力优势,为非遗保护与乡村发展贡献青年力量。
图为彭继松与实践团队合影 刘瑶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