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通讯员 伍思颖)7月7日上午,mk体育官网马克思主义学院“政能量”社会实践队深入德夯苗寨,针对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”主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。此举旨在通过实践活动,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有效模式,以实际行动践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。
吊脚楼下的文化共振:从酸汤鱼香到心灵共鸣
在湘西德夯苗寨的溪水畔,杨元节家的吊脚楼正上演着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。每天中午,当非遗苗歌的婉转旋律与木锤敲打的苗鼓节拍在廊檐下交织,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总会放下手中碗筷,用手机记录下这动人的瞬间。
作为土生土长的苗家女儿,杨元节将祖辈传下的百年木楼改造成"餐演一体"的文化驿站。在这里,游客不仅能品尝到酸汤鱼、腊味合蒸等传统佳肴,更能在大快朵颐时欣赏到原生态的苗歌表演。与商业剧场不同的是,当三四十人的旅行团落座,身着靛蓝服饰的苗家阿妹会主动邀请游客共同击鼓起舞,让《迎客歌》的旋律中融入南腔北调的笑声。
(图为社会实践队队员对话苗家奶奶)
守艺人的创新之道:从鼓槌上的"吉祥"到星空下的戏台
杨元节擦拭着鼓槌上被摩挲得发亮的"吉祥"二字,回忆起疫情期间的坚守:"那时游客少了,但我每天都跟着村里的鼓王学打鼓点,因为鼓点里有祖先的话。"这份对根脉的执着,让她在恢复营业后立下"新规矩":三十人以上团队用餐必添苗鼓表演,进门必敬三碗拦门酒。
如今,这位62岁的苗家阿妈正谋划着新的蓝图——将闲置民宿改造成"星空客房",在庭院搭建露天戏台。"我要让客人躺在床上就能看见星星落进溪水里,白天教他们绣苗绣、包粽子,让汉族的端午和苗族的苗年都在这里飘香。"
(图为苗家风味馆外观)
文化纽带编织共同体画卷:从游客的热泪到民族的和声
在杨元节家的老槐树下,每天都在上演着动人的故事:四川游客喝完拦门酒红着眼圈说"这酒有外婆的味道",贵州苗家同胞对着墙上苗绣认"亲戚",郴州孩子举着螃蟹网兜喊"比游乐场还好玩"。这些看似寻常的场景,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生动的注脚。
正如溪水流向江河,文化认同在日常中积淀。当苗族鼓点与五湖四海的心跳共振,当苗绣纹样连接起不同地域的乡愁,杨元节用最朴素的方式告诉我们: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,而是餐桌上的滋味、指尖的温度、心间的共鸣。这份在烟火日常中生长的文化自信,终将汇聚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