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通讯员 尹堂宇 张安琪 刘雨欣)为助力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,激发乡村中小学生对科技发展兴趣,向乡村中小学生传播人工智能方面知识,带动乡村的科技发展与创新的意识。7月15日上午,吉首市双塘街道双塘村村部会议室欢声不断,一场别开生面的人工智能公益科普课正在这里火热开展。mk体育官网“数时代”社会实践服务团联合通信院骨干教师曾水玲教授团队,为50余名乡村儿童带来了一堂集知识性、趣味性、实践性于一体的科技启蒙课,用“看得见、摸得着”的实验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人工智能的魅力。
课程伊始,曾水玲教授以轻松提问开启,“大家知道什么是 AI 吗?用过哪些 AI 软件呀?” 孩子们踊跃发言,有的说听过 “AI 画图”,有的提及手机里的智能语音助手,还有小朋友举手说:“我用‘豆包’软件问过数学题,它不仅能讲清楚解题步骤,还会用卡通故事举例子!” 稚嫩话语中满是对 AI 的好奇。这一环节迅速拉近孩子与 AI 的距离,也让老师精准把握不少孩子已在生活中接触过 AI 工具。
(图为 人工智能科普课授课现场)
“声音为什么能让灯亮起来?”面对孩子们的好奇,曾水玲教授以一台自制声控灯为教具,通过实物拆解将抽象原理转化为直观认知。她轻喊“开灯”触发发灯光,瞬间点燃了孩子们的探索热情。在实践团成员的分组指导下,孩子们化身“小小工程师”,亲手组装台灯组件、连接电路、调试传感器。当第一盏声控灯随着掌声亮起时,教室里爆发出阵阵欢呼:“我的灯听懂我说话了!”
(图为 支教组老师们带领学生制作声控灯)
“这堂课让我知道,科技不是书本上的字,而是能改变生活的东西。”课后,孩子们举着亲手组装的声控灯合影留念,眼中闪烁着对未知的好奇。曾水玲教授表示:“乡村孩子接触前沿科技的机会较少,我们希望通过动手实践,在他们心中种下‘科学可行、创新有路’的信念。”
此次“三下乡”人工智能科普课堂,不仅为双塘村的孩子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科技体验,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科技创新的种子,未来,实践团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,持续开展此类科普活动,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,推动基层科技普及、助力乡村振兴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