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通讯员 伍思颖)7月7日上午,mk体育官网马克思主义学院“政能量”社会实践队深入湘西德夯苗寨腹地,围绕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”这一核心议题展开了扎实深入的田野调研。队员们通过走访非遗传承人、观察民俗展演、查阅地方史料及与村民深度访谈等多种形式,系统考察了苗绣、鼓舞、苗歌等代表性非遗项目的生存现状与传承困境。社会实践队旨在通过第一手资料的收集与分析,积极探索非遗保护与创新发展相结合的有效模式,为构建可持续的传承机制提供学理支撑与实践样本,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推动文化创新的使命担当。
吊脚楼下的文化共振:从酸汤鱼香到心灵共鸣
在湘西德夯苗寨的清澈溪水畔,潺潺流水映照着古朴的吊脚楼群,杨元节的苗家风味馆就坐落于此,正上演着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。每天正午时分,当阳光洒满廊檐,非遗苗歌的婉转旋律如溪流般流淌,与木锤敲打的苗鼓节拍在空气中交织回响,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们总会情不自禁地放下手中的碗筷,纷纷掏出手机,记录下这融合自然与人文的动人瞬间。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惊喜的笑容,镜头捕捉到的不仅是表演,更是那份淳朴的苗乡情怀。
作作为土生土长的苗家女儿,杨元节怀着对祖辈的敬仰,将家族传承百年的老木楼精心改造成了“餐演一体”的文化驿站。这座木楼历经沧桑,梁柱上还刻着岁月的痕迹,如今焕发新生。在这里,游客们不仅能围坐在木桌旁,细细品尝热气腾腾的酸汤鱼——鱼片鲜嫩、汤汁酸辣开胃,以及腊味合蒸——腊肉的咸香与米饭的软糯完美融合,更能在大快朵颐之际,沉浸于原生态的苗歌表演中。歌者们身着传统服饰,以悠扬的嗓音唱出山林的故事,鼓点节奏鲜明,仿佛在诉说苗寨的千年传承。
与商业剧场冷冰冰的观赏不同,每当三四十人的旅行团陆续落座,身着靛蓝服饰的苗家阿妹们便会热情洋溢地走上前去,主动邀请游客们共同击打苗鼓,随着《迎客歌》的欢快旋律翩然起舞。游客们起初笨拙地模仿,很快便在鼓声中释放自我,笑声此起彼伏,南腔北调的欢语交织着苗歌的韵律,让整个驿站化为一片欢乐的海洋。这场互动不仅拉近了文化的距离,更让每位参与者感受到苗家待客的真挚心意。
(图为苗家风味馆外观)
守艺人的创新之道:从鼓槌上的“吉祥”到星空下的戏台
杨元节轻轻擦拭着鼓槌上被摩挲得发亮的“吉祥”二字,指尖感受着那温润的木质纹理,思绪飘回了疫情期间那段寂静的日子。那时,游客稀少,寨子里空荡荡的,她却从未停下脚步,每天都跟着村里的鼓王勤学苦练打鼓点,从清晨到黄昏,反复敲击着节奏,因为她深信鼓点里藏着祖先的智慧与话语,那是苗族根脉的传承。这份对文化的执着,如同一盏明灯,照亮了她恢复营业后的决心,她立下了“新规矩”:凡是三十人以上的团队用餐,必添一场激昂的苗鼓表演,让鼓声唤醒沉睡的寨子;客人进门时,必敬三碗醇厚的拦门酒,表达苗族热情好客的传统,此举不仅吸引了更多游客,也让古老的习俗焕发新生。
如今,这位62岁的苗家阿妈,眼神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,正细致谋划着新蓝图。她要将闲置的民宿精心改造为“星空客房”,设计出透明天窗,让客人躺在床上便能仰望璀璨星空,仿佛星星点点落进潺潺溪水中;在庭院里搭建起宽敞的露天戏台,用于苗歌苗舞的表演。杨元节满怀热情地说:“我要让客人躺在床上就能看见星星落进溪水里,白天教他们绣苗绣、包粽子,让汉族的端午和苗族的苗年都在这里飘香。”
(图为社会实践队队员学习苗鼓)
文化纽带编织共同体画卷:从游客的热泪到民族的和声
在杨元节家的老槐树下,这棵枝繁叶茂的古树每天都见证着无数动人的故事:四川游客喝完拦门酒后,激动地红着眼圈,紧紧握住酒杯喃喃道“这酒有外婆的味道”,仿佛瞬间回到了童年温暖的厨房;贵州苗家同胞们围聚在墙前,指着精美的苗绣图案,兴奋地辨认着家族纹饰,连声高呼“亲戚”,分享着血脉相连的喜悦;郴州孩子们举着螃蟹网兜在溪边奔跑,捕捉着小螃蟹时欢呼“比游乐场还好玩”,笑声如银铃般回荡在空气中。还有来自云南的傣族姑娘,跳起孔雀舞时邀请众人加入,让不同民族的节拍融为一体。这些看似平凡的场景,每一个瞬间都凝聚着深厚的情感,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生动、最温暖的注脚,无声地诉说着团结与归属的力量。
正如涓涓溪水从山间小涧悄然流淌,逐渐汇聚成奔涌江河,文化认同也在平凡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悄然积淀。当苗族铜鼓的激昂鼓点在节庆中敲响,那节奏穿越时空,与五湖四海的人们心跳共振,唤起共同的情感;当苗绣的繁复纹样在服饰上绽放,每一针一线都连接起不同地域的游子对故乡的深沉乡愁,仿佛在诉说千年的故事。杨元节,这位深谙传统的智者,用最朴素的方式向我们揭示:非遗不是博物馆里尘封的展品,而是餐桌上的家常滋味——一碗热汤的醇香、指尖的温暖触感——编织竹篮的轻柔动作、心间的深深共鸣——节日里全家围坐的欢声笑语。这份在烟火日常中悄然生根、茁壮生长的文化自信,终将如百川归海,汇聚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