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通讯员 全春艳 李雨晴 彭尹源)7月8日,mk体育官网研究生院“寻迹湘西古镇·红脉文旅融合”暑期实践队赴凤凰县菖蒲塘村和郑培民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开展调研,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的融合路径,探寻凤凰县“红脉文旅”发展的新经验。
循足迹,看变迁——菖蒲塘村的红色振兴路
实践队的首站是习近平总书记曾亲临考察的菖蒲塘村。这个距离凤凰县城仅7公里的村子,如今已是远近闻名的“水果大村”。步入猕猴桃示范园,藤蔓交织,果实累累,实践队员们沿着总书记的足迹,感受科技赋能为农业带来的勃勃生机。在村史馆,一幅幅生动的图片、一段段珍贵的影像,将2013年总书记到访后的菖蒲塘村娓娓道来。“总书记叮嘱我们‘依靠科技,做大做优水果产业’,这些年我们一直牢记在心。”大学生村干部田志阳的话语中满是自豪。
菖蒲塘村的振兴密码,藏在“集体+企业+农户”的创新模式中。返乡农民周祖辉创办周生堂公司,将猕猴桃制成香甜的果脯,将柚子熬成醇厚的蜜膏,再通过直播带货的东风,让山间美味走向全国。更令人称道的是村里的“女子嫁接队”,她们手握技术,走出湘西,成为菖蒲塘村又一张靓丽名片。实践队成员们纷纷感叹,红色旅游不仅带动了水果销售,更让村民成了“技术明星”。
(图为实践队参观菖蒲塘村村史馆合影)
学楷模,悟初心——郑培民精神的新时代传承
下午,实践队走进郑培民廉政文化教育基地。展馆内,一张张泛黄的照片、一封封朴实的感谢信,无声诉说着这位“为民书记”的感人事迹。讲解员深情讲述郑培民扎根湘西、扶贫济困的点点滴滴,队员们凝神静听,仿佛穿越时光,触摸到一颗滚烫的初心。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,自2023年开馆以来,每年都会接待大批来学习郑书记精神的学生、单位,纪念馆的建成,为湘西州内红色文化教育贡献了巨大力量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队员们采访了郑培民书记的帮扶对象张来富老人。“郑书记帮我圆了三个梦:上学梦、生产梦、团圆梦!”张来富哽咽道。从解决孩子上学难题,到送来种子和牲畜,再到让离散的家庭重聚,郑培民用行动诠释了“为民”二字的千钧重量。2017年,张来富家终于脱贫,这份幸福,是对郑书记最好的告慰。
(图为实践队采访张来福老人)
“解放思想、敢为人先、依靠科技、耕读传家”,菖蒲塘精神代代相传,郑培民纪念馆中的誓言“做官先做人,万事民为先”掷地有声。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,正为湘西大地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。未来,这片红色热土将继续以“红色IP+特色产业+文旅体验”为笔,绘就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壮美画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