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通讯员 李琦 杨洪宇 邓佳奇)7月9日,mk体育官网“云上学堂”社会实践团走进龙山县兴场坳村,通过一场别开生面的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劳动教育活动在泥土与汗水中书写青春篇章。其中,农田挖土豆的经历如同最生动的成长课堂,让同学们在实践中触摸土地的温度,感悟劳动的意义。
图为队员双手捧土
午后的阳光为田野镀上金边,身着统一队服的同学们踩着田埂走进土豆地,一场与土地的“对话”就此拉开序幕。面对锄头、铲子等农具,不少同学露出了茫然的神情——这些在课本里只以文字出现的工具,此刻正沉甸甸地握在手中。“握锄头要稳,下锄角度得稍斜,不然容易伤到土豆。”农户的声音带着泥土的质朴,同学们围在一旁认真模仿,指尖触到湿润的泥土时,仿佛触摸到了农耕文明的脉搏。
图为队员劳动现场
起初,锄头要么深陷泥土拔不出,要么轻轻一刨便带飞大片土块。但没人轻言放弃:有人蹲在地上观察土豆秧苗的生长方向,有人反复调整握锄的力度,还有人专门记录“成功案例”分享经验。渐渐地,规律被掌握:弯腰弓背找准根部,一锄下去轻刨表层,再用手拨开结块的土壤,一颗颗裹着泥衣的土豆便“破土而出”——圆的似拳头,扁的如元宝,带着清冽的土腥气滚落在田垄上,引来阵阵欢呼。
泥土飞溅到脸颊上,混着汗水流下,没人顾得上擦;有同学被农具磨破了手掌,贴上创可贴继续劳作;还有人不小心被土块绊倒,爬起来拍掉身上的泥,笑着说“这是土地给的勋章”。白色的筐篮从空到满,田间回荡着此起彼伏的笑声、“这里有一串”的惊喜呼喊,以及农具翻动泥土的“沙沙”声。青春的身影在田垄间穿梭,与绿色的秧苗、金黄的阳光交织,奏响一曲鲜活的劳动欢歌。
图为劳动科普现场
挖完土豆后,同学们又跟着农户走进玉米地辨认品种,在菜畦里认识时令蔬菜,将课本上的“光合作用”“生长周期”转化为眼前的具象。但最难忘的仍是挖土豆的时刻:当指甲缝里的泥渍洗不净,当腰酸背痛却看着满筐果实笑出声,当农户说“你们挖的土豆够全村吃两顿”时,大家突然读懂了“一粥一饭,当思来处不易”的深意。
这场田间实践,让学子们走出校园,在泥土中扎根,在汗水中成长。那些磨破的手掌、沾满泥的衣裤,都是青春与土地相遇的见证;而在劳动中萌发的对土地的敬畏、对乡村的牵挂,更让“三下乡”的意义超越了实践本身——这不仅是一次劳动体验,更是一堂关于成长、责任与情怀的人生课,让青春在服务乡村的路上,踏出了坚实的脚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