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通讯员 龙树清 刘瑶)为全面贯彻乡村振兴战略,落实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》提出的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的部署要求,2025年7月13日,mk体育官网马克思主义学院扬眉“土”气,守正创新陶艺传承实践团以“土陶+旅游”融合发展为切入点,深入龙山县惹巴拉景区,探索土陶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创新实践,测算产业融合对村集体经济、农民收入的贡献率,评估要素配置效率,构建敏捷响应人民群众、市场发展、乡村振兴需求的供应链体系,为湘西土陶产品的开发定位提供辅助作用。
上午十时,实践团成员分组深入惹巴拉景区,兵分三路展开立体化调研:第一小组驻守土陶工坊,聚焦土陶亲身制作体验对游客吸引力,与陶艺体验馆工作人员展开深度对话;第二小组采用结构化访谈法,对景区工作人员展开深度调研,系统了解惹巴拉景区“文化体验+生态旅游”融合发展模式及其对带动惹巴拉景区乃至周边乡村经济发展现状;第三小组则在景区入口发放100份游客问卷,实时统计客流数据。
据陶艺体验馆工作人员介绍,当前土陶工坊的运营与景区游客流量呈现显著的正向关联性。时值七月旅游淡季,景区日均游客量不足百人,陶艺制作等文化体验类项目普遍遇冷。值得关注的是,作为非遗项目的土陶制作技艺,惹巴拉景区陶艺体验馆当前面临客源匮乏、消费链断裂、渠道缺失、联动不足等主要困境,与土家织锦、咚咚喹等非遗项目缺乏捆绑推广,未形成“非遗套餐”吸引力。
(图为实践团成员访谈景区工作人员 刘瑶摄)
通过与景区工作人员交流,了解到景区发展得益于采取了三大模式:其一,政策驱动型发展模式,景区由政府统一规划、建设与管理,确保发展方向符合区域经济布局,实现“政策—建设—管理”一体化闭环;其二、资源禀赋激活模式,依托惹巴拉地名文化渊源及土家族历史底蕴,将土家服饰、建筑、语言等民俗元素融入景区场景,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;其三,产业融合驱动模式,以织锦坊等非遗体验项目为核心,串联摆手舞广场、舍巴日等民俗活动,并与中小学校合作开设“非遗研学工作坊”,延长消费链条,这无疑为实践团成员探讨土陶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提供经验借鉴。
调研活动结束后,团队负责人表示如何构建“景区引流—非遗体验—文化消费—助力乡村”的良性产业链,实现传统技艺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双向赋能,已成为实践团亟待破解的核心课题。并据此,提出了三个注意事项:一、非遗文化供给的季节性平衡。土家族摆手舞、打溜子等非遗展演及土家织锦技艺体验,仅集中在每年3月传统节庆期、土家族舍巴日和12月年关民俗季开放;二、文化体验群体的需求分层对接。研学团队专属活动与普通游客体验需求应形成有效衔接;三、非遗产业化的市场机制设计。陶艺工坊等文化载体应建立可持续的盈利模式。
(图为团队成员在景区调研合影 刘瑶摄)